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電子廢料的數量控制及處理


跟據一項最近的估計,電子廢料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的年產量為大約六百五十萬噸,此數字到了 2015 年時將會升至一千二百萬噸,這相當於毎人毎年產生十四千克的電子廢料.

大部份的電子廢料是被用作堆田.但由於堆田容量是有限的,以及堆田會浪費可循環再用的物料.人們開始研究把這些廢料循環再用.
歐洲議會制訂了法規以減少被銷毀的電子廢料.這些法規後來演變為以下两項指令:
. WEEE Directive, 及
. 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RoHS) Directive

WEEE Directive 的目的是幫助減少把電子廢料堆田的數量,以及鼓勵循環再用以增加資源效益.此指令展開了一些措施以規範電子廢料的收集,處理,復原及再循環利用.

電子廢料的循環再用固然可以減少物料的浪費,對環境有莫大的好處,但....同時間它所需的運輸也會產生很多問題,例如污染,交通意外,交通擠塞,大量的能源消耗等.故此,電子廢料循環再用的實際好處有多大,也視乎它所需的運輸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多大.有些研究指出當電子廢料循環再用所需的運輸距離到逹200km~300km時,運輸上造成的負面影響已底消了循環再用的好處了.

由於電子廢料的棄置及循環再用仍然會造成環境問題.故此減低對健康及環境的危害之最有效方法是以比較安全的物料來代替我們今天用於電子產品上的物料.RoHS Directive 的目的便是制訂出取替有害物料的規格.

------------------------------------------
延伸閱讀

[9] Y. Barba-Gutierrez, B. Adenso-Diaz, M. Hopp, An analysis of some environment consequences of Europea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waste regulation,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52, 2008, pp.481~495.

------------------------------------------

潮汐能


Lunar power是利用月亮引力造成的潮汐發電.

-----------------------------
延伸閱讀

[3] Abdeen Mustafa Omer, Power, people and pollutions,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2,13 October ‘2006.

-------------------------------

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地熱


地球內有大量的熱能用以不間斷地讓我們用以發熱及發電.現在地熱能只佔有全球能源供應的0.5%.專家的計算顯示出理論上地熱能能夠滿足全球能源需求的十倍.

我們有兩種方法利用地熱能:

一,是濕地熱法 (Hydro-geothermal method).
把天然儲存在地下的熱水發掘出來.被發掘出來的地下熱水可以用於加熱東西,如果地下熱水夠熱,更可用來發電.

二,是乾熱石法 (Hot dry rock method).
利用蘊藏在石頭裏的地熱.用高壓把水泵進破裂的熱石 (Hot plutonic rock) 裏.水在地底被加熱後,經從另一鑽探孔,送到地面.被加熱的水,便可以用來發電或加熱其他東西了.

開採地下資源的不確定性與及開採的風險令到地熱能至今仍未被廣泛應用.要確定一個地區的地熱能潛力,便需要進行昂貴的鑽探,這樣亦令投資金額倍增.

現在最少有 76 個國家擁有地熱能發熱的能力,以及 24 個國家擁有地熱發電的能力.從 2000 年至 2005 年,便有 1GW 的地熱能增長.包括在法國,危地馬拉,冰岛,印度,意大利,肯雅,密西哥,紐西蘭,非律賓,及俄羅斯.地熱輸出功率從 2000 年至 2005 年增加了一倍,其中最少有十三個國家是第一次利用地熱發熱.一半的發熱輸出是來自三十個國家的建築物的冷暖系統內的二百萬個加熱泵.

---------------------------------------
延伸閱讀

[6] K. Bilen, O. Ozyurt, K. Bakirci, S. Karsli, S. Erdogan, M. Yilmaz, O. Comakli, Energy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Turkey,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2 (2008), pp. 1529~1561.

----------------------------------------